时间记忆

2022-01-05 15:35:47

一个思维游戏:

假设有一个人拥有回溯时间的能力,能够将已经发生的事化为经验(而这样的结果有多种方式可以达到,如推知未来,或送回记忆;作为共同结果都是该人继承了本不该有的记忆),而且此人采取行动使得事情向他所期望的方向发生,似乎是他操纵了全局。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从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来看,世界是符合那人(时间回溯者)的期望的。但是如果拥有那种能力的人变成了复数个,事情就又发生了变化。每个人试图使事物向他们自己的预期转变,作为第三者,他们看到的世界在那些人妥协的地方持续不断地流动,而在他们所争执的地方停滞不前(如若他们在某一轮的博弈中妥协,第三者的世界就又发生流动,只是在他们是一瞬间发生的事)。而从每一个回溯时间的人来看,他们只能看到自己为对手周密的布局所战胜,从而不得不回溯到前面的时间这一事件的发生,而永远无法到达自己战胜了对手的事件(除非对手妥协)。那么世界在两个时间回溯者和第三者之间发生了分歧,每个时间回溯者和第三者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原本在只有一个时间回溯者时尚且统一的世界就此分崩离析了。

那么一个人保持他的本质的根据是什么?人在存在于直观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假使空间并未变化(不考虑时空的牵连),人也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改变的;用更强烈的语气来说,人每分每秒都在死着,而只活在现在;现在的自我已同从前的自我几乎没有瓜葛。

人认为自我仍是自我的唯一理由(借口)仅在于记忆的连续性,当记忆发生丢失、增添、篡改,他们仍坚持认为自我仍是自我,只是那个自我彻底发生了变化;当别人告诉了他他从前的印象时,他才能觉察到自己的矛盾之处,这是从其他地方获得了关于自我的印象(而我们则无意识地将这些印象加工成记忆)。无意识就在记忆构成自我的理论中成为了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假设一个人完全丢失了他的记忆,他所能够获得的信息仅限于未知的自身和发现自身落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当中;而这时他人关于他一致的解释就会构成信任,成为他自身身份构筑的一部;而这他人的解释我们将其称之为世界(直观)的记忆备份。

事实上,关于历史的知识即是我们从世界的记忆备份中读取记忆的过程;如果你思考过我们是如何理所当然地接受我们未曾亲身经历的事,你就会发现自身的信任是有多轻易。而这世界的记忆备份本身是有限制的,它受限于我们所在的空间和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和空间变得遥远,我们从他人获得的自我构成就会因缺失细节性而缺乏可信度,备份的效应也就消解了。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而这是人不可避免的形式导致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而用康德的话来说则是范畴);因此信念的传播就只能通过推测和交流两个手段进行。在其中一人对特定历史缺少实在亲历的条件下,那么对其历史的亲信就依赖于用推测的他人可信度和交流的细节性。*特别是当这个人没有相关信念和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他对于知识的接受就更可能走周边思维路径;这样条件被弃置不谈,结论成为信念的一部;而当一群人发现他们拥有相同的信念,这种不具有来源可信度的信念就被加强而偏向极端,群体认知效应就形成了。